第二十七条 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利用、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经费。2020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1131.31亿元。
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安排1770亿元,增长4.3%,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4605亿元,增长1.9%。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7253.32亿元,收入总量为200692.46亿元。
总体来看,2021年财政收支形势十分严峻,预算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也不容忽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12月在气候雄心峰会进一步宣布提升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举措,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响应。
通过协同推动上述重点领域电气化转型,预计到2055年,我国全社会电气化率将超过60%,能源消费碳排放从2028年的50亿吨降至6.4亿吨。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科学谋划碳减排路径与方案,需要立足国情和发展实际研究思考,关键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减排、统筹近期与长远、统筹全局与重点,以大格局、大思路开辟一条高效率减排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之路。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与主要用能地区逆向分布,实现两个替代,需要解决好能源开发、配置和消纳问题。从国内看,这一重大宣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我国需要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实现快速减排,任务十分艰巨。预计2020~2060年我国能源电力系统累计投资约122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到1.2%,其中清洁能源、能源传输、能效提升投资分别占47%、32%、12%,全社会碳减排边际成本仅为260元/吨,远低于700元/吨左右的全球其他减排方案。
同时,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2028年前初步建成东部、西部特高压同步电网,电力跨省跨区跨国配置能力达5亿千瓦左右,满足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需要,根本解决弃水、弃风、弃光等问题。强化模式创新,积极推行电动汽车错峰充电、低谷电制氢等服务,探索光伏治沙、新型光伏农业等清洁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大幅提高碳减排质量和效益。煤电碳排放占能源排放总量的40%,控煤电是碳达峰的最重要任务,重点要控总量、调布局、转定位。加强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协同,发挥中国能源互联网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以化石能源主导的传统工业经济向清洁能源主导的现代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双赢。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特高压技术、装备、标准、工程等方面实现全面引领,建成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配置能力最强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2019年输送电量达4500亿千瓦时,一半以上为清洁能源发电,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清洁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积极研发和推广化石燃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物质碳捕集与封存、直接空气捕集等技术,提高碳捕集能力。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节能空间很大。加快各领域深度脱碳,确保实现碳中和在碳达峰基础上推进碳中和,加快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存量的全面替代是关键。
第二阶段加速脱碳(2030~2050年)。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取得突出成绩,但要在未来40年先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面临艰巨挑战。
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是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发挥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带动作用,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脱碳,结合自然碳汇、碳移除等措施,力争2055年全社会碳排放净零,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预计2028年前,我国单位GDP能耗较目前下降1/4,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能耗将分别下降20%、8%、30%,为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实现全社会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将打造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中国模式,优势显著、效益巨大。重点是加快建设西部北部太阳能发电、风电基地和西南水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清洁能源和海上风电,补上煤电退出缺口,满足新增用电需求。实现碳达峰须以两控两化为重点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达峰越早、峰值越低,碳中和代价越小、效益越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转变依赖化石能源的发展观念,打破碳惯性,解除碳锁定,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扩大碳市场参与行业、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运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成本。
发挥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快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电能广泛使用,在能源生产消费各环节、碳排放各领域对化石能源进行深度替代,将推动能源系统全面脱碳,促进产业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速我国碳减排进程,在2055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目标。总体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发展意义重大,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坚持清洁发展,筑牢思想根基。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除能源消费碳排放外,还会在原料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造成碳排放。
从排放增量构成看,近10年油气的碳排放增量占能源碳排放增量的75%。预计20212028年,石油、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为1%、4%,分别较目前下降4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预计到2055年,自然碳汇和碳捕集能够分别提供约10亿、4.5亿吨负排放,解决碳中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助力实现全社会碳中和目标。加快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中国能源互联网和统一高效的全国电力市场,发挥大电网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加快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和储能跨越式发展,以光风水储输联合方式实现能源大范围经济高效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高压技术作为我国原创、世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破解了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世界难题,是构建特大型互联电网、实现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高效优化配置的核心技术。中国能源互联网在促进气候治理、改善环境与健康、减少油气进口、带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等方面将产生巨大协同效益,累计创造社会福利可达1100万亿元,相当于能源系统每投入1元能够产生9元的综合效益,对我国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
转定位,即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能力,推动煤电由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调节电源,更好促进清洁能源发展。预计到2055年,我国工业领域电气化率将达到60%,碳排放从2028年的31.2亿吨降至3.3亿吨。
大力推进自然碳汇和碳捕集。控总量,即确保煤电2025年左右达峰,峰值11亿千瓦,到2028年进一步降至10.8亿千瓦。
推动构建全国电碳市场,整合气候与能源领域治理机制,发挥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联动作用,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大效益减排3月10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针对一季度大气环境特点,我省采取有力管控措施,今年前两个月全省PM2.5浓度同比再创新低。
措施之三: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时段污染管控。对烧结类砖瓦窑和水泥熟料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错峰生产,减少采暖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优良天数32天,同比增加5天。措施之四: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重污染天数为6天,同比减少3天。通过组织明察暗访、利用科技手段监测监控等方式,督促各地抓好工业企业监管、散煤治理、烟花爆竹禁售禁放等措施落实,对1月份进入全国168个城市排名后20名的城市逐一发督办提醒函,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每年一季度特别是1月、2月为我省气象条件最差、空气污染最重时段,也是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期。及时启动3次重污染天气预警,预警期间加密分析研判,并运用科技手段与督查暗访相结合,督促各地落实各项管控要求。
措施之一:及时下达三项管控指标。依据国家下达我省第一季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对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大气污染物日排放量和日用电量限值逐月分解下达管控指标,每月进行通报,充分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夯实属地责任。